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思想 > 正文

中药概述

发布人:曾宪策名中医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12/17 浏览量:

中药的定义及内容

定义: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为防治疾病开列处方所用的药物及制成品“制剂”)

内容: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材

定义:采集后经过初步加工的药物。
      大黄、当归、桂枝、茯苓、鸡内金、滑石等。

标准:药典,部颁标准(卫生部定76个中药材品种标准),地方标准。

将从六个方面阐述:中药材的基本知识、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材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材的分类、中药材品种的保护。

 

第一   中药材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来源:植物、动物、矿物、加工制成品(化学制品)

野生植物:甘草、麻黄、黄芩

栽培植物:人参、天麻、黄连

野生动物:羚羊角、斑蝥、蝉蜕

饲养动物:鸡内金、蜂蜜、鹿茸

矿物:自然铜、石膏、代赭石

加工制成品:芦荟、儿茶、蟾酥    (化学制品):红升丹、白降丹

二、中药材的自然资源分布概况

各个行政区域内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因生态环境(水分、土壤、气候)不同而形成。如: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浙八味———浙贝母、玄参、玄胡、菊花、温郁金、麦冬、白术、白芍

三、中药材的命名

1.以产地命名:川芎、巴豆、秦艽、浙贝母

2.以形状命名:牛膝、钩藤、木蝴蝶、鹤虱

3.以颜色命名:红花、黄连、黑大豆、紫草

4.以气味命名:沉香、苦参、甘草、五味子

5.以生长特性命名:忍冬、冬虫夏草、月季花、四季青

6.以药用部分命名:山豆根、皂角刺、莲子、桑叶、穿山甲

7.以功效命名: 防风、泽泻、益母草、大风子

8.以传说故事命名:何首乌、刘寄奴、使君子、车前子

9.以国外进口命名:番泻叶、胡黄连、番木鳖、诃黎勒

10.以药材经加工而成命名:建曲、神曲、龟板胶、鹿角胶

 

四、中药材的采收

根据成熟时期、活性成分含量来确定采收时间。

皮类:春夏之交采 黄柏、杜仲、厚朴、肉桂

藤木类:冬秋二季采 络石藤、银花藤、夜交藤、木通

根及根茎类:冬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或春初采(二月、八月为佳)

叶类:花蕾将放或花盛开时采 大青叶、苏叶

花类:初开放时或含苞待放时采 菊花、旋覆花、槐米、金银花

果实种子类:未成熟时或将近成熟时采 枳实 枸杞 女贞子 乌梅

全草类:茎叶茂盛或花开时采 泽兰、益母草、半枝莲、柴胡

菌类:立秋后采 马勃、海金沙

动物类:根据生长和活动季节捕捉,蛤蚧(秋冬季)、桑螵蛸(三月中旬)、鹿茸(清明后45—60天)

第二  中药材的鉴定

目的:辨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澄清用药混乱现象,防止伪劣药材的产生,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依据:按三级中药材标准进行鉴定。

方法:

1、基原(原植物、动物或矿物)鉴定

2、性状鉴定

3、显微鉴定

4、理化鉴定

5、其它鉴定

第三  中药材的性能

性味:

四气

寒 黄连、黄柏

热 附子、干姜

温 次于热

凉 次于寒

五味 

辛 发散

甘 滋补、和中或缓急

酸 收敛、固涩

苦 燥湿 泻火 通泄 下降

咸 软坚、散结

 

升降浮沉 :升者向上;沉者向内;降者向下;浮者向外。

归经: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腑或经络的病变起作用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选择性。

 

有毒无毒

偏性(猛烈性及作用的强弱)

毒性(凡药皆毒,药物本身具有的毒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毒性中药材管理28个品种: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前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第四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

单行——单味药。人参

相须——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

相使——提高疗效(主辅关系)。黄芪与茯苓

相畏——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南星与生姜

相杀——消除毒副作用。生姜与半夏

相恶——功效降低。人参与莱菔子

相反——产生毒副作用。“十八反”与“十九畏”

禁忌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

服药禁忌

 

 

第五  中药方剂的组成

 

中药方剂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1、君药(又称主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又称辅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3、佐药

一是佐使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配用与君药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用量和用法

1.药物性质、剂型与量的关系

毒药或峻烈药——用量宜小

质地轻或易煎出的——用量不宜过大

质重或不易煎出的——用量宜重

厚味滋腻的——用量宜重

过于苦寒的——用量宜轻

入汤剂比丸、散剂要重

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少

鲜药用量比干药多

2.疾病与用量的关系

 病轻者——不宜过重

 病较重者——可适当加量

3.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

 体质虚弱、年龄大或小——用量宜轻

 体质壮实——用量可大

4.配伍与量的关系

 主药量大于辅药

 

第五、中药材的分类

1、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荆芥、羌活、白芷

辛凉解表药:薄荷、菊花、柴胡、牛蒡子

2、泻下药

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润下药: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蜂蜜

峻下逐水药:巴豆、甘遂、牵牛子、芫花

3、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栀子、知母、芦根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丹皮、玄参、牛黄

清热燥湿药:黄连、龙胆草、黄柏、苦参

清虚热药: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白薇

4、芳香化湿药:广藿香、砂仁、厚朴、苍术

5、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木通

6、祛风湿药:独活、秦艽、乌梢蛇、木瓜

7、温里药:附子、肉桂、吴茱萸、干姜

8、开窍药:麝香、冰片、石菖蒲、安息香

9、平肝息风药:天麻、羚羊角、钩藤、僵蚕

10、安神药:

重镇安神药:朱砂、龙骨、珍珠、磁石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灵芝

11、理气药:陈皮、枳实、木香、香附

12、理血药:

活血祛淤药:丹参、川芎、红花、水蛭

止血药:仙鹤草、槐米、茜草、三七

13、消导药:莱菔子、山楂、鸡内金、麦芽

14、化痰止咳平喘药:

温化寒痰药:半夏、白芥子、桔梗、白前

清化热痰药:川贝母、天竺黄、竹茹、前胡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菀、枇杷叶、白果

15、补益药:

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补阳药:鹿茸、蛤蚧、冬虫夏草、杜仲

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白芍、阿胶

补阴药:麦冬、北沙参、枸杞子、银耳

16、收涩药:山茱萸、乌梅、五味子、莲子

17、驱虫药: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

18、外用药及其它:蟾酥、雄黄、砒石、斑蝥、木鳖子、马钱子

 

第六  中药材品种的保护

资源保护

  现有品种有计划的开采

 建立以保护中药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种源保护

    变野生药材为家种

 建立种子基因库

寻找开发新的中药材品种

 

中药饮片

定义:将完整的中药材切制加工成片、丝、块、段等形式以及经水、火、辅料或特殊加工成的药物。(一是按规范加工;二是有一定的工艺要求;三是用于配方;四是有特定包装。)

生产标准:药典、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各省炮制规范。

将从四个方面阐述

第一  关于炮制

起源:随着中医药的发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

发展:

从汉《神农本草经》至清《本草问答》近两千年的167本中医药著作中都有关于炮制内容的记载。

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现今仍是参考书。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提出“炮炙十七法”——至今仍用。

研究:文献整理,原理探讨,标准制定,临床使用,引入现代科学。

第二  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姜炙半夏、巴豆去油

2.改变或缓和药性——生地制成熟地、蜜炙麻黄

3.提高疗效——蜜炙冬花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酒炙大黄

5.便于调剂和制剂——醋炙自然铜

6.保证药物净度,利于贮藏

7.有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1.对四气五味

2.对升降浮沉

3.对归经

4.对制剂

5.对理化性质

生物碱——与酸结合成盐 甙——破坏酶 挥发油——减少副作用 鞣质,有机酸、油脂、树脂、蛋白质等

 

第三  炮制的方法及辅料

工艺:修制 切制 炮炙 干燥 包装

方法:1.炮——炮姜 2.炙——甘草 3.煨——肉豆叩 4.炒 炒黄——谷芽 炒焦——山楂 炒炭——栀子5.煅——自然铜 6.炼——蜂蜜 7.制——同炙 8.度——片、段 9.飞——滑石 10.伏——肉苁蓉 11.镑——羚羊角

辅料:1.液体:酒、醋、蜂蜜、姜汁、甘草汁、黒豆汁、米泔水、食盐水、胆汁、食用油、羊脂、鳖血等。

2.固体: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沙。

第四  饮片的商品名内涵

普通饮片 用于配方

精品饮片 精品配方饮片 精料制成

         礼品饮片 注重外观形象

         保健饮片 茶料、煲汤料等

精制饮片 颗粒状饮片(药材颗粒)

文化饮片 通过传统的加工操作表演展示出饮片的文化内涵(也叫饮片文化)

中药配方颗粒(原名“颗粒性饮片”)

现代中药饮片(中药现代制剂原料)属于饮片发展的方向

 

中成药

定义:根据中医用药理论,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配制而成各种剂型,可直接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

标准:药典  部颁标准 (国家统一标准)

例如:通天液、六神丸、熊胆舒喉片、急支糖浆等。

将从八个方面阐述:制造、剂型、命名、禁忌、服药时间、给药方法、不良反应、中成药开发思路。

制造:药材   前处理   选剂型    包装

剂型

1.丸剂(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其它丸等)2. 散剂3. 膏剂4. 丹剂5. 酒剂6. 酊剂7. 糖浆剂8. 锭剂9. 露剂10. 胶剂11. 茶剂(袋泡剂)12. 片剂13. 冲剂14. 胶囊剂(软胶襄、硬胶襄、微囊)15. 滴丸剂16. 栓剂17. 气雾剂18. 膜剂19. 注射剂20.其它

 

命名

1.源于成方的始载文献——金匮肾气丸

2.源于成方的创制人名——史国公酒

3.源于成方中主药之道地产地——广东蛇药片

4.源于方药剂型外观形状——紫雪

5.源于成方的传说、典故或神话——天王补心丹 青娥丸

6.源于成方的功效主治——急支糖浆、通天液

7.源于中医辨证的术语——百合固金丸

8.源于成方药物数或量的组成——六味地黄丸、六一散

禁忌

1.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用药禁忌

3.用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间

1. 无特殊规定的一般口服药——2-3次/日,饭后半小时服

2.健胃药——开胃药饭前服,导滞消食药饭后服

3.生津润燥、清热解暑药——不拘时顿服

4.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

5.补益药——空腹服,补阴药晚上服

6.涩精止遗药——早晚各一次服

7.截疟药——发作前3-5小时服

8.峻下逐水药——清晨空腹服

9.涌吐药——清晨或午前服

10.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

11.润肠通便药——空或半空腹服

12.镇静安眠药——睡前1-2小时服

13.危重症用药——及时给药服

14.咽喉疾患药——不拘时缓缓咽下

15.饭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饭后服

16.止泻药——及时服

17.制酸药——饭前服

18.祛痰药——饭前服

19.解表药——及时给药服

20.泻下药——入夜睡前服

个别特殊服法——按医嘱服

 

给药方法

内服:1.送服 2.调服 3.含化 4.顿服 5.其它

外用:1.涂撒患处 2.调敷患处 3.吹布患处 4.贴患处 5.纳入腔道 6.滴耳 7.点眼

注射:1.皮下 2.肌肉 3.静脉 4.穴位

 

不良反应

(在正常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且非预期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方面,如服药后出现皮疹、头痛、头晕、器官损害、致死等情况,都属于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防治

1.了解药方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

2.注意过敏史

3.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4.正确认识不良反应

 

中成药开发思路

  传统处方为依据

  剂型改革为重点

开发既适用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又符合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用药的系列中成药

  在开发治疗用药品种的同时,充分发挥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注重对以中药为原料的相关品种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