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是由跟骨跖面慢性劳损引起的以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骨质增生。好发于中老年人。本症常由于突然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劳动,或足跟损伤后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反应,或鞋底过硬等原因诱发。本案例以外治法为主,疗效明显。
蔡某,男性,59岁,退休人员。重庆市南岸区人。
初诊(2023年05月13日)患者因“左足疼痛9天”就诊。患者诉9天前外出旅游久行后出现左足跟部疼痛,行走及站立时加重,晨起站立时或久坐站立起身时足跟部疼痛剧烈,稍行走后疼痛减轻,稍久站久行后疼痛又加重,休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查体:左跟骨跖面侧面压痛。DR检查提示“骨质增生”。中医诊断:“痹证”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跟痛症。予以外用“跟痛熏洗方”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组方:白术30g、寻骨风30g、透骨草30g、当归尾30g、鸡血藤30g、皂角刺15g、莪术30g、红花30g、香附15g、威灵仙30g、乳香12g、没药12g、丹参20g。用法:诸药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煎20分钟,趁热熏洗热敷患处20分钟,早晚各熏洗热敷1次,日1剂,10剂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
二诊(2023年05月20日)经熏洗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自行增加行走步数后,疼痛有所反复。予以普通针刺:取穴:丘墟、昆仑、申脉、太溪、照海、解溪、三阴交、绝谷(悬钟穴),留针20分钟,泻法,连续5日。指导患者适当功能锻炼,加速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三诊((2023年05月26日)患者诉疼痛明显缓解,稍行走无明显不适。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跟痛症属于中医“痹证”范畴。《诸病源候论》:提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指出肝肾亏虚为跟痛症的内因,如遇劳损、风寒湿邪侵袭、外伤等诱因,可致足跟部气血循环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丹溪心法》:中提到“足跟痛”的病因是肾虚所致,治疗方法以补肾为主。足跟为足三阴经循行之处,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肾为关键。由此本病病机以肝肾不足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为主。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调补正气;威灵仙、寻骨风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鸡血藤、当归尾活血补血、舒筋活络;莪术、红花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香附理气止痛,皂角刺祛风消肿;乳香可消瘀血、通心窍、通经络、舒筋骨,没药可通可散,能散瘀血、消宿血、通经脉、散血热、止疼痛。诸药共奏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血瘀气滞型加丹参、重用红花、当归尾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风寒痹阻型加独活、艾叶可增强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湿热阻络型加土茯苓、海风藤可达清热除湿之效;肝肾亏虚型加淫羊藿、续断以补肝益肾、强筋壮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