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综合征

更新时间:2025/3/17 浏览: 来源:超级管理员

梨状肌综合征指由梨状肌损伤后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一侧臀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若髋关节过度内外旋,可损伤梨状肌,多见于中青年人,临床腰腿痛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与气血瘀滞、经络闭阻有关。治疗上针对病因采取理筋手法、针灸等,并加强预防调护宣教,疗效显著。

吴某某,女性,56岁,长期锻炼。重庆市九龙坡区人。

初诊(2021年05月09日)患者因“左臀部疼痛伴左下肢后外侧痛3天”就诊。患者诉3天前锻炼后出现左臀部疼痛伴左下肢后外侧痛,偶感小腿外侧麻木不适,无明显腰部疼痛,休息后无明显缓解。纳眠一般,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查体:腰部无压痛及畸形,腰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左侧梨状肌压痛,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中医诊断:痹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治疗上予以针灸手法,取患侧阿是穴、环跳、殷门、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肢敏穴(郭亮主任中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并长期应用的特定穴位,常用于明显下肢症状的情况)及阿是穴等。泻法,部分穴位以酸胀感远端放散为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及医师双手行常规消毒后,选取合适规格针具快速透皮直刺入穴位,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连接电针治疗仪,选取连续波,频率及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20min,留针时配合TDP治疗。急性期每日一次。连续5日治疗。推再配合拿理筋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1.舒筋解痉类手法,如滚推法、点压法。2.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如叠掌震颤法等。

二诊(2021年05月15日)患者诉左臀部及左下肢疼痛缓解,诉受风寒后稍反复,上诉治疗方案中加以隔物灸治疗,选取隔姜灸,穴位以环跳、承扶、殷门、足三里为主,以达到温经通络止痛之功。指导患者加强锻炼:足踝屈伸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髋关屈伸、收展旋转等各个方向活动锻炼。

三诊(2021年05月25日)患者诉上诉症状明显缓解,自行热敷患处。随访4月未复发。

按:梨状肌综合征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两种类型,急性损伤可导致臀部腿部局部充血、水肿等炎症性反应及肌肉保护性痉挛性收缩,使坐骨神经受到刺激、牵拉或挤压而出现臀部腿部疼痛症状。慢性劳损主要病理变化为局部肌纤维的变性、粘连与挛缩,累计坐骨神经和臀下神经而出现臀部和下肢肌肉未做、激励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久而久之可引起臀大肌、臀中肌的挛缩。治疗上采取中医综合治疗方式,尤其重视:取穴精炼 补泻有度,针刺取穴力求精练,制定针刺处方时应做到穴位优化组合,少则两穴、多则六穴。其次要在针刺补泻中掌握一定的度,对疾病的针刺治疗,应做到辨证准确,要从疾病的病因、病机,患者的体质、心理素质诸方面综合考虑,再制定处方配穴和手法补泻。做到刺激轻重合适、进针深浅恰当及针刺方向准确,方能有较佳疗效。对虚实夹杂、正虚邪盛的患者,以补泻兼施、先补后泻的方法:准确取穴,迅速进针,插至一定深度,当患者出现酸麻胀或循经传导感觉时,将针尖顶住该点,名曰守气;然后上下提插,由深至浅,即“动而伸之”的手法,徐徐提至浅层,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施补法行针一次,出针时揉按针孔。强调:针灸并用 互补增效: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手法上面强调:推拿手法 注重技巧,临证中“任何手法皆从心而出,即心为手之主,手为心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