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女性,长期低头伏案劳累,致颈肩疼痛,颈部活动不利,右上肢胀痛麻木不适。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及椎间盘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风寒湿侵,或外伤,从而引发颈椎病。中医认为,项痹病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即寒、瘀、痰、虚,“以虚为本,以寒、痰为标,瘀却贯穿病之始终”,治疗上继承和发扬全国名中医郭剑华教授“筋伤顽痹、内外结合、柔筋整骨、防治并重”的学术观点,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予以经验方“颈舒汤”加减及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颈椎旋提法等,临床疗效显著。
吴某某,女,38岁,教师,重庆市北碚区人。
初诊(2023年3月11日):患者因“颈肩疼痛伴右上肢痛麻半月。”前来就诊。患者主诉于半月前,长时间低头伏案劳累致颈肩疼痛疼痛,强痛为主,颈部活动不利,伴右上肢痛麻,休息后无明显缓解,而就诊。行颈椎核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5-C5/6椎间盘突出右侧方突出,相邻神经根受压”。查体: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压痛,右侧肩胛区内侧缘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头部叩击试验(+)。中医诊断:项痹病(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拟方用我院郭剑华主任中医师验方“颈舒汤”为基础方。方药:葛根20g、当归12g、桂枝10g、黄芪30g、炒白术15g、白芍15g、茯苓20g、狗脊20g、全蝎6g(研末装胶囊吞服)、炙甘草6g、桃仁12g、红花12g。
用法:水煎煮三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日1剂,6剂。
二诊:(2023年3月16日):患者诉颈肩疼痛稍缓解,仍不耐低头伏案工作,右上肢疼痛减轻,仍间断右上肢麻木不适,查体:颈肩部压痛减轻,余同初诊。在继续上法治疗的同时,予以手法治疗,手法治疗分为以下两部分:先予以舒筋解痉类手法(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推分法)(1)拿揉法: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3遍。(2)滚推法: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做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3)点按法: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点按同时左右拨动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渗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4)推分法: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拇指指腹交叉置放于对侧风池穴,其余诸指附于颈项侧面。先用拇指指腹由风池穴起,从上至下沿颈段华佗夹脊穴走行推至大椎穴4~5遍,后双拇指交换沿大椎推至同侧肩井穴,并点压5~10秒。该手法反复操作3~4遍。放松颈项肌、斜方肌。再予以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1)颈椎旋提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患者头部主动水平向(左或右)旋转至极限角度,最大屈曲,再旋转,达到有固定感。医生以(左或右)肘部托患者下颌,另一手放在患者头顶側部,适当用力纵行向上牵引3~5秒钟(预牵力在15±5kg)。然后,医生肘部快速垂直向上提拉。操作成功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再次用按摩拿捏等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2~3分钟。(2)仰卧手牵旋转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在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时切忌用力过猛。此手法隔日一次,连续4次治疗。续服上诉中药7付。
三诊(2023年03月23日):患者颈肩疼痛基本消失,右上肢疼痛麻木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主要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低头不良姿势是本案例主要诱发因素。证属气滞血瘀证。选用经方“颈舒汤”显效明显,方中葛根为君药,以润筋解痉、调畅血行;当归、桂枝、白术、黄芪、茯苓、白芍共为臣药,以益气通阳、活血通脉、燥湿利水;狗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全虫搜剔经络、活血祛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取《伤寒论》之桂枝加葛根汤去姜枣以解肌舒筋;《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以柔肝舒筋、缓急止痛;《内外伤辨感论》之当归补血汤补益气血;《伤寒论》之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温化痰饮;用狗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以全蝎搜剔经络、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寒、化痰湿、补气血、益肝肾、通经络之功效。方药上重视活血化瘀 因人而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中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不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格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另外手法上,先予以舒筋解痉类手法(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推分法放松肌肉。再予以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以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临证中做到“任何手法皆从心而出,即心为手之主,手为心之使”,强调在给重点部位施手法时,要注重一个“巧”字,每种手法分解后好比由舞蹈动作再配合美妙的音乐,能表现出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有力、有节的四要素。施以手法时要用心思考,心灵手方巧,让千变万化的手法,从医者的心灵深处展现出来。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说的“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