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筋伤学术流派:百年传承,铸就中医筋伤诊疗传奇

在中医筋伤领域,郭氏筋伤学术流派独树一帜,历经数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为无数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也推动了中医筋伤学科的蓬勃发展。

郭氏筋伤学术流派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当时,时局动荡,郭氏先辈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至四川威远县龙会镇郭林坳厅堂塆。入川始祖郭绍奇自幼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十四岁习医,十七岁业医,创建了“郭氏福善堂药房”,擅长治疗内、妇、儿科及骨科筋伤类病症,凭借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声名远扬,为流派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子郭熙成受家学熏陶,专攻疑难杂症,在荣县创建“博济生”药房,郭氏医道开始以家族医学的形式传承。

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郭氏筋伤学术流派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代传承人郭成乐是清末民初川南名医,在多地行医,精通内妇儿外针灸推拿。第四代中更是人才辈出,郭绍卿、郭懋威、郭显威、郭贞卿等各有所长,在中医不同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郭贞卿擅长用中药、针灸、点穴、砭术等综合疗法治疗疑难杂症,著有多部医论集。第五代的郭直道、郭辅民等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为流派传承贡献力量。

到了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郭剑华,郭氏筋伤学术流派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他毕业于泸州医专中医专业,随先辈临床学习后,在重庆建立筋伤中心。郭剑华主张 “熟读经典、博览医籍、师古不泥、传承创新”,提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筋伤疾病”的学术观点,制定多种诊疗方案,创立多个筋伤专方。他建立多个传承工作室,培养了百余名传承人,其中不少成为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人,在业界获得诸多荣誉,有力地推动了流派的传播与发展。

郭氏筋伤学术流派有着独特而系统的学术观点。其核心学术思想为 “筋伤顽疾、病证结合、广开治路、防治并重、提高疗效”,这一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的 “和” 之理念。在治疗中,流派强调多种治疗方式的 “调和”,综合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方药等手段;注重治疗技术的 “柔和”,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同时也重视医患关系及医护团队间的 “和谐”。

在治疗方法上,流派特色鲜明。郭氏医家根据常见筋伤疾病的病因病机,创制了一系列专病专方,如颈舒汤、腰舒汤等,部分方剂已制成院内制剂。在治疗疑难病症时,主张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将内外治法、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流派还十分重视灸疗,创新研制出 “多功能灸具” 和 “神农塔灸” 灸具,发挥针与灸的协同作用。此外,郭氏医家善用经方,根据辩证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在取穴、针法、推拿手法等方面也各有独到之处,还将心理疗法贯穿治疗过程,注重治疗中的美学,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特的治疗体系。

郭氏筋伤学术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众多,除上述提及的,还有第七代的郭亮、刘渝松、马善治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传承和发展流派学术思想。流派的著作颇丰,《郭贞卿医论集》《郭剑华筋伤证治精要》等,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总结了郭氏筋伤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成果,为中医筋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学术影响方面,郭氏筋伤学术流派地位显著。流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中医药特色,对重庆、四川及周边地区中医筋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代表性传承人郭剑华教授在业界声誉极高,诸多荣誉加身。《中国中医药报》推介其临床医案,得到全国业界高度赞扬。通过举办国家级中医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参与,促进了“郭氏筋伤” 学术品牌的形成。

在推动学术进步及临床应用上,流派成绩斐然。依托医院骨伤研究所开展多方面研究,搜集整理学术经验,出版多部专著和论文,取得多项专利和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临床应用的院内制剂。在中医技法和治疗方案上不断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重视继续教育,培养了大量筋伤专科人才,为中医筋伤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郭氏筋伤学术流派在百年传承中,始终坚守中医传统,不断创新发展,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中医筋伤领域的一面旗帜,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障民众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2年12月30日,郭氏筋伤学术流派正式被纳入首批重庆市巴渝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这标志着郭氏筋伤学术流派在中医药领域的学术地位和独特价值获得了官方及业界的广泛认可。此举亦将为流派带来更丰富的资源与支持,有利于其独特诊疗技术和学术思想的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及广泛推广。随后,流派在重庆市武隆区、南川区、綦江区、南岸区、两江新区等多个区县建立了传承分工作室,持续推动流派的发展与壮大。2023年,“郭氏筋伤术”被列入重庆市渝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郭氏筋伤术第七代传承人郭亮荣获渝中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称号。2024年,“郭氏推拿理筋术”入选重庆市首批“良方妙技”名录。同年,依托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平台,郭氏筋伤学术流派获批成立重庆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推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