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特色方药

筋伤疾病专病专方主要是由郭氏医家代表人物、全国名中医郭剑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常见筋伤疾病的病因、病机,创制了专病专方专药,如治疗颈椎病专方颈舒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专方腰舒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专方膝舒汤和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专方肩舒汤等方剂,此外还有脊舒丸、股舒丸、痛风舒解汤、痛消膏、膝痹消熏洗方等,证之临床疗效显著。其中颈舒汤、腰舒汤、膝舒汤已通过临床科研,并将汤剂改革为便于携带和服用的胶囊剂型,经重庆市药品食品监督局审批巳成为医院制剂。

颈舒汤
肩舒汤
腰舒汤
脊舒丸
股舒丸
膝舒汤
膝痹消熏洗方
跟痛熏洗方
痛风舒解汤(原痛风舒汤)
四黄定痛膏
筋舒汤
舒筋酒
筋伤凝胶
筋伤痛消膏
筋伤活血膏
颈舒汤

组方:葛根20g、当归15g、桂枝10g、白术10g、黄芪20g、茯苓15g、白芍15g、狗脊15g、全蝎粉6g(装胶囊吞服)、甘草5g。

功效:祛风寒、化痰湿、补气血、益肝肾、通经络。

主治:各型颈椎病。

用法:除将全蝎粉装胶囊备用外,其余诸药水煎煮2次,取汁混合。早中晚各服1次,同时以药汁吞服全蝎胶囊。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

加减:寒湿痹阻型加羌活12g、独活12g、汉防己10g;痰瘀阻络型加法半夏10g、陈皮10g、红花12g、丹参12g;气血不足加党参15g、熟地15g;肝肾不足偏于阴虚者加龟板30g(打碎先煎)、菟丝子12g、女贞子12g,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15g(烊化)、肉桂10g、肉苁蓉10g。

方解: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工作时经常向某一方向转动的人。中医学虽无此病名,但相应症状早有记载。我们认为颈椎病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即寒、瘀、痰、虚,“以虚为本,以寒、痰为标,瘀却贯穿病之始终”。方中葛根为君药,以润筋解痉、调畅血行;当归、桂枝、白术、黄芪、茯苓、白芍共为臣药,以益气通阳、活血通脉、燥湿利水;狗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全虫搜剔经络、活血祛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取《伤寒论》之桂枝加葛根汤去姜枣以解肌舒筋;《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以柔肝舒筋、缓急止痛;《内外伤辨感论》之当归补血汤补益气血;《伤寒论》之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温化痰饮;用狗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以全蝎搜剔经络、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寒、化痰湿、补气血、益肝肾、通经络之功效。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肩舒汤

组方:桂枝10g、防风12g、羌活12g、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桑枝20g、葛根20g、甘草10g。

功效:祛风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诸药加水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煎煮2次取汁400~500毫升,早晚各服1次,日1剂,10剂为1疗程。

加减:寒湿痹阻型加细辛5g、苍术15g、威灵仙12g;气血亏虚型加黄芪30g、熟地15g;血瘀气滞型加红花10g、桃仁10g;疼痛较甚者加制乳香10g、制没药10g。

方解: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症”范畴,我们认为本病是因人到中年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肩部,气血凝滞,经脉拘急,脉络不通而发病。方中以桂枝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君药;羌活祛风除湿、善解上肢痹痛,防风祛风胜湿、解痉止痛,当归、白芍、川芎养血通络,以上五药共为臣药;佐以桑枝、葛根通络解痉;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共用以达祛风散寒、养血通络的功效。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腰舒汤

组方: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粉3g(装胶囊用药汁分三次吞服)、制川乌10g(先煎1小时)。

功效:补肝肾、益气血、祛寒湿、通经络。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法:全蝎粉装胶囊备用,先煎制川乌1小时,加入其余药物,水煎煮3次,取汁合用,分早中晚各服1次,同时以药汁吞服全蝎粉胶囊,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加减:风寒湿痹型加独活10g、防风10g、细辛3g、秦艽15g;湿热痹阻型去川乌加苍术15g、黄柏15g、栀子10g、泽泻20g、木通10g、薏苡仁30g;气滞血瘀型加桃仁10g、红花10g、甲珠10g、川芎12g;气血两虚型加黄芪30g、枸杞15g、淮山药30g、鹿衔草20g;肝肾不足型加杜仲12g、淮山药20g,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苁蓉15g、淫羊藿10g、仙茅10g;偏于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萸肉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龟板15g。

方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筋伤疾病之一。腰椎间盘因外伤或自身的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硬膜囊、神经根、血管等软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中医“腰痛”范畴。我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在于外以“痹、伤”为因,“瘀”贯穿其中,以“虚”为本。本方以桑寄生、狗脊为君,以温补肝肾、强筋壮骨、祛风除湿;当归、党参、熟地为臣,以补气养血、补精填髓,同时助君补益肾气;佐以丹参、川牛膝以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全蝎、制川乌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全方药物多具温热之性,以丹参之寒凉,制其他药物温燥之性,避免温燥伤阴。诸药同用共奏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脊舒丸

组方:熟地100g、淫羊藿100g、鹿角胶100g、当归100g、白芍100g、羌活80g、独活80g、桂枝50g、甲珠80g、狗脊60g、甘草50g、山茱萸80g、桑寄生80g、丹参50g、川断60g、红参80g、赤芍80g、枸杞100g。

功效:补肾强督、祛寒化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主治: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以上诸药研细末,蜜炼为丸,每丸9g,早晚各服2丸。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一般服2~3个疗程。

加减:风寒湿阻型加秦艽50g、汉防己50g;气滞血瘀型加川芎50g、玄胡50g、红花50g;肝肾亏虚型偏于阴虚者加龟板100g、女贞子50g,偏阳虚者加肉桂50g、肉苁蓉50g。

方解: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症状常以膝、髋、骶髂关节疼痛为始,逐渐蔓延,上至枕骨,下至足跟。每遇寒冷、劳累、感染、外伤、饮食不节、接触放射性物质等因素即加重病情。因反复疼痛,可导致脊柱前后左右不能屈伸、转侧,重者畸形而致残。历代医家将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症状的病名记载有“龟背风”“竹节风”“骨痹”“尪痹”“大偻”等。我们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是以肾督阳虚为内因,寒湿深侵为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筋骨失于荣养而发本病。治以补肾强督为主,辅以祛寒化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方中熟地补肾填精、生精养血;淫羊藿补肝益肾、益气生精;鹿角胶补肾强督、益精养血,共为君药;狗脊补肾壮腰膝、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共为臣药;川断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山茱萸既滋养肝肾之阴、又温肾阳;桂枝调和营卫、温阳通络;赤芍、白芍化瘀补血,配桂枝温经和营;独活搜少阴伏风;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红参益气养阳,合熟地益气生血;枸杞滋补肝肾、养血补精,共为佐药;丹参活血养血、通络止痛,且其性微寒,以防止温热药燥血生热;甲珠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以补肾强督为主,辅以祛寒化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股舒丸

组方:当归100g、甲珠100g、鳖甲100g、全虫50g、川牛膝100g、土鳖虫50g、狗脊100g、生水蛭50g、熟地100g、枣皮100g、红花50g、桃仁50g、红参100g、白芥子60g、麝香5g、甘草50g。

功效:补肾壮骨、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散结通络。

主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用法:以上药物研细末,蜜炼成丸,每丸9g,早、中、晚各服1丸。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一般服2~3个疗程。

加减:肝肾不足型加杜仲100g、骨碎补100g;气滞血瘀型加川芎50g、丹参50g;痰湿互结型加薏苡仁100g、茯苓100g。

方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属于中医学“骨蚀”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肝肾不足,精髓亏乏,髓减骨枯,骨失滋养;或外力所伤,骨断筋损,气滞血瘀,脉络瘀阻,骨失所养;或外邪入侵,痰湿互结,脉络痹阻,筋骨失养。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瘀湿浊互结,骨败肉痿的复杂病机,造成股骨头缺血失养而发生坏死。我们认为“虚”是本病发生的根本,“瘀”“痰”“伤”是致病因素。故以补肾壮骨、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散结通络为治疗原则。方中当归、熟地为君药,以补肝益肾、益气养血、强筋壮骨、补精填髓;枣皮、红参、狗脊、川牛膝为臣药,助君补益肝肾,益气补精;甲珠、土鳖虫、生水蛭、桃仁、红花破血逐瘀、通经活络;全虫、鳖甲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白芥子味极辛,能搜剔内外痰结,祛经络之痰,并能利气散结;麝香辛香走窜,搜剔经络,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达补肾壮骨、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散结通络之功效。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膝舒汤

组方:狗脊20g、熟地20g、当归15g、党参15g、土鳖虫10g、鳖甲15g(打碎先煎)、独活12g、威灵仙12g、川牛膝20g。

功效:补益肝肾,调理气血,强壮筋骨。

主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用法:诸药加水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煎煮3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一般内服2~3个疗程。

加减:风寒湿阻者加防风12g、秦艽12g;痰瘀内停者加薏仁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气血失调者加丹参15g、香附10g;湿热阻络者加苍术10g、黄柏15g、土茯苓30g、木通15g、地龙10g;肝肾亏虚偏阴虚者加枸杞15g、菟丝子15g;偏阳虚者加杜仲12g、淫羊藿12g;疼痛甚者加乳香6g、没药6g。

方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我们认为中老年的骨骼、肌肉系统有一个衰老、退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肝、肾有密切关系,在此过程中最易发生的病理变化为瘀血和痰湿,外因有外伤和感受风寒湿邪。故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气血亏虚为本,痰瘀寒湿阻络为标”。本方以狗脊为君药,以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当归、熟地、党参为臣药,以益气养血,补精填髓,并助君药以补益肾气;佐以土鳖虫、鳖甲疏通经络、软坚散结;独活、威灵仙善通下肢经络、除下肢风寒湿邪,二药合用其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更强;再以川牛膝为使药,即能引药性下行,又有增强逐瘀通经、强壮筋骨之效。诸药同用滋补肝肾、调理气血、强壮筋骨、濡养肢节。配以活血通络药物土鳖虫、鳖甲以软坚化结清理病理产物,还能软化骨刺(不包括消除骨刺);再加入温经散寒除湿之要药独活、灵仙对控制标实症状有其重要意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威灵仙、土鳖虫具有较强的镇痛、消炎作用,对物理和化学致痛的动物模型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狗脊、当归、土鳖虫具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而当归、川牛膝还有活血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膝痹消熏洗方

组方:川牛膝30g、独活20g、三棱20g、莪术20g、海桐皮30g、乳香20g、没药20g、土鳖虫15g、制川乌10g、威灵仙30g、红花15g、舒筋草30g。 

功效:活血化瘀、通调气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用法:诸药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煎20分钟,趁热熏洗热敷患膝关节20分钟,早晚各熏洗热敷1次,日1剂,10剂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

加减:风寒偏重加防风20g、细辛15g;偏气血虚加黄芪30g、当归20g;肝肾不足偏肾阳虚加杜仲20g、淫羊藿20g、肉苁蓉20g,偏阴虚加女贞子20g、菟丝子20g;偏血瘀加桃仁20g、红花加重为20g;痰湿偏重者加法半夏20g、地龙20g;湿热偏重加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蜂房30g。

方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人到中年,肝肾不足,气血失调,加之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痰瘀内停,脉络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生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它通过药力和热力的有机结合,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方中川牛膝强筋壮骨、逐瘀通经、通利关节、祛风除湿;独活功善祛风除湿,止下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要药;红花活血散瘀;土鳖虫搜风通络;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海桐皮、舒筋草、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乳香可消瘀血、通心窍、通经络、舒筋骨,没药可通可散,能散瘀血、消宿血、破癥积、通经脉、散血热、止疼痛;制川乌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共奏活血化瘀、通畅气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

注意事项:患处皮肤溃烂者禁用,关节红肿发热者宜将煎汤放置温凉后洗敷患膝,制川乌有毒,切勿进口。

跟痛熏洗方

组方:白术30g、寻骨风30g、透骨草30g、当归尾20g、鸡血藤30g、皂角刺15g、莪术30g、红花20g、香附15g、威灵仙30g、乳香12g、没药12g。

功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跟痛症。

用法:诸药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煎20分钟,趁热熏洗热敷患处20分钟,早晚各熏洗热敷1次,日1剂,10剂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

加减:血瘀气滞型加丹参20g、重用红花30g、当归尾30g;风寒痹阻型加独活20g、艾叶30g;湿热阻络型加土茯苓30g、海风藤30g;肝肾亏虚型者加淫羊藿20g、续断20g。

方解:跟痛症属于中医“痹证”范畴。足跟为足三阴经循行之处,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肾为关键。由此本病病机以肝肾不足为本,外邪侵袭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为主。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调补正气;威灵仙、寻骨风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鸡血藤、当归尾活血补血、舒筋活络;莪术、红花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香附理气止痛,皂角刺祛风消肿;乳香可消瘀血、通心窍、通经络、舒筋骨,没药可通可散,能散瘀血、消宿血、破癥积、通经脉、散血热、止疼痛。诸药共奏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血瘀气滞型加丹参、重用红花、当归尾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风寒痹阻型加独活、艾叶可增强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湿热阻络型加土茯苓、海风藤可达清热除湿之效;肝肾亏虚型加淫羊藿、续断以补肝益肾、强筋壮骨。

注意事项:熏洗时勿烫伤皮肤;每次使用药液须先加热;患处皮肤溃烂者禁用;切勿进口。

痛风舒解汤(原痛风舒汤)

组方:黄柏15g、苍术12g、威灵仙12g、独活15g、土茯苓20g、络石藤15g、山慈菇6g、丹参15g、薏苡仁30g、车前仁20g、川牛膝15g。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诸药加水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煎煮2次取汁400~500毫升,分2次服。日1剂,连服3~5剂。

加减:瘀热阻滞者加赤芍 15g、栀子10g、大黄10g等;湿热瘀结者加白芷 10g、木通 15g、地龙 10g 等。

方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湿毒瘀阻经络,并贯穿病程始终。湿毒蕴结,痹阻脉络,瘀血内停,是本病发展变化的枢纽。湿邪内生,聚湿生痰,痰凝经脉,瘀血内停,湿(痰)瘀互结,蕴久不解,酿成浊毒,“湿(痰)、瘀、毒”三者互为因果,流窜骨节而发病,而且湿性黏滞趋下,是造成本病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本方以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与黄柏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药理研究表明有显著镇痛、抗炎作用;独活祛风胜湿、善搜少阴之邪,共为臣药;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络石藤善祛风通络、凉血消肿,所含黄酮苷抗痛风,对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山慈菇有抗痛风、抗炎、抗肿瘤及抑制瘢痕增殖、防止粘连形成等作用;薏苡仁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有抑制肌肉收缩、镇静、镇痛、降温解热等作用;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有显著的利尿、排石作用;丹参活血通经、清心除烦,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以上六味药为佐药;再以川牛膝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引诸药下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之功用。

注意事项:儿童及孕妇禁服。

四黄定痛膏

组方:黄连 4份、黄柏 4份、芙蓉花叶 4份,黄芩 4份、栀子 4份、乳香2份、没药2份,独活2份、细辛2份、生天南星2份、山慈菇2份、蒲公英4份。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用法:将诸药研为细粉,过60目筛后待用。将凡士林油加热至80℃,并将药粉与凡士林油以3:7比例搅拌均匀,待温度冷却后装瓶备用。使用方法:将药膏适量均匀涂在纱布或棉垫上,敷贴患处,并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更换敷药1次。

方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湿毒瘀阻经络,并贯穿病程始终。湿毒蕴结,痹阻脉络,瘀血内停,是本病发展变化的枢纽。湿邪内生,聚湿生痰,痰凝经脉,瘀血内停,湿(痰)瘀互结,蕴久不解,酿成浊毒,“湿(痰)、瘀、毒”三者互为因果,流窜骨节而发病,而且湿性黏滞趋下,是造成本病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在治法上当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为主。方中以四黄(黄连、黄柏、黄芩、栀子)为君药以共达清热燥湿、解毒败火之功;芙蓉花叶长于消肿散结、清热拔毒;山慈菇性寒、味甘微辛能散结祛瘀、消肿止痛;乳香、没药长于活血消肿、通络止痛;生天南星专走经络,偏于祛风痰、散结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独活祛风胜湿;蒲公英清热消肿、散结止痛;细辛辛温,属温燥之品,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达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中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等4种生物碱均为黄连的抗菌活性成分,具有广谱抗生素的作用;黄芩具有抗炎、解热作用,黄芩苷可显著抑制细胞内白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还可显著抑制人工三肽(fMLP)激发的白细胞内Ca2+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栀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山慈菇含秋水仙碱类成分能缓解痛风症状。

注意事项: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患处皮肤溃烂者禁用;该方仅供外用,切忌内服。

筋舒汤

组方:当归15g、熟地20g、骨碎补15g、杜仲12g、鸡血藤20g、川牛膝20g、乳香10g、续断10g、丹参15g。

功效:舒筋活血、养血通络、补肝益肾。

主治:慢性软组织损伤。

用法:诸药加水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煎煮2次取汁400~500毫升,早晚饭后各服1次,日1剂,10剂为1疗程。

加减:寒湿痹阻型加羌活12g、独活12g、汉防己10g;痰瘀阻络型加法半夏12g、陈皮10g、红花12g;气血不足加黄芪20g、党参15g;肝肾不足偏于阴虚者加龟板30g(打碎先煎)、菟丝子12g、女贞子12g,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15g(烊化)、肉桂10g、肉苁蓉10g。

方解:慢性软组织损伤,是由于外力撞击、跌仆闪挫、扭转牵拉、金创挤压、强力负重、过度活动或姿态不正等原因造成软组织的扭伤或挫伤,临床主要以伤处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为主要表现。此病属于中医“筋伤”范畴。软组织损伤是由于人体筋、骨、分肉、脉络受损,气血瘀阻所致。损伤失治、迁延日久会形成“血虚”与“血瘀”并存,从而导致“筋脉瘀滞而失于精血之濡养”,出现肿胀、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加之肝肾、气血虚弱,感受风寒湿邪,致络脉痹阻,作肿作痛,甚则关节屈伸不利。故治宜以舒筋活血、养血通络、补肝益肾。方中以当归、熟地为君药,以共达舒筋活血、养血通络之功;骨碎补、杜仲补肝益肾、强筋壮骨,鸡血藤补血活血,续断补肝益肾、接筋续骨,乳香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共助君药活血通经;佐以丹参、川牛膝增强逐瘀通经、强壮筋骨之效。诸药合用,可缓解软组织肿胀、疼痛之症,并能促进损伤修复、改善功能受限,诸药共奏舒筋活血、养血通络、补肝益肾之功。

注意事项:孕妇及儿童禁服。

舒筋酒

组方:三七10g、生明乳香6g、生明没药6g、生大黄6g、降香10g、红花6g、冰片1g。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软组织扭挫伤。

用法:上述诸药共研细末,用60°白酒500ml浸泡半月后滤渣取酒备用,外用取药酒2~3ml均匀涂抹患处,日3~4次。

方中三七为君,甘温微苦,入血分,善止血又化瘀生新,具有止血不留瘀之特点,且消肿散瘀止痛;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为臣,功在活血止痛,乳香辛香走窜,活血消肿、伸筋利痹,没药味苦性平,相须乳香则入血分而散瘀止痛,协同君药增强化瘀消肿之功,张锡纯曾说“乳香、没药最宜生用,若炒用则流通之力顿减”,故在此均用生品;降香辛温,散瘀止痛;生大黄苦寒,祛瘀止痛,又能防止诸药辛热之性;红花色红入血分,味辛行散瘀血,共为佐药,辅佐君臣增强活血散瘀之功;冰片芳香走窜,且辛而微寒,能清热消肿,散瘀滞热毒,为使药。《别录》云:“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但作为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提高疗效。诸药合用共达化瘀生新、消肿止痛之功。

注意事项:该方仅供外用,切忌内服。

筋伤凝胶

筋伤凝胶来源于郭剑华主任中医师临床常用“筋伤酒”,由三七、降香、大黄、没药、乳香等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制剂室,规格为每支20g),具有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等病症的治疗。筋伤凝胶较筋伤酒的使用克服了不便携带,污染衣物、疗效不够稳定等缺点,因其有效成分可以达到长期、稳定的释放,可以充分发挥其散瘀、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方解同筋伤酒。

筋伤痛消膏

组方:生大黄8份、黄芩8份、栀子3份、黄柏3份、姜黄4份、三七3份、泽兰4份、侧柏叶4份、芙蓉花叶3份、乳香3份、没药3份。

功效:活血袪瘀、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筋伤疾病。

用法:将诸药研为细粉,过60目筛后待用。将将凡士林油加热至80℃,并将药粉与凡士林油以3∶7比例搅拌均匀,待温度冷却后装瓶备用。使用方法:将药膏适量均匀涂在纱布或棉垫上,外敷患处,24~36小时更换敷药1次。

方解:急性筋伤疾病在西医学中主要是指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挫伤,常有明显的外伤史,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其疼痛部位固定,而恢复期较长,更甚者伴有肢体活动功能受限。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外伤或劳损而发病,多发生于损伤早期。方中生大黄为君药,具有活血化瘀、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黄芩消肿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湿、解毒疗疮,栀子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三者共为臣药;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诚为伤科良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化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乳香、没药行气祛瘀、活血消肿,侧柏叶凉血止血,共为佐药;芙蓉花叶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活血袪瘀、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止血作用,并有抗炎镇痛作用;黄柏主要消除水肿及由偏热引起的血瘀证,而损伤最明显的症状是充血、紫肿、灼热,又恰恰是黄柏的妙用之处——清利下焦湿热,黄柏树皮中含小碱和苦味黄柏酮甾醇化合物,外用可促进皮下瘀血吸收,小碱对血小板也有保护作用;黄芩、栀子等清热利湿药多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还能增强肾血流量或增加尿量而促进尿酸排泄;栀子中乙酸、乙醇、甲醇对软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三七温浸液及水溶性成分三七素能缩短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显著增加,最终表现为促凝血作用,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也可明显降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对急性炎症渗出及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姜黄、泽兰等活血化瘀药,不仅可缓解血管痉挛,且能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乳香、没药有镇痛和抑制炎症作用。

注意事项: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患处皮肤溃烂者禁用;该方仅供外用,切忌内服。

筋伤活血膏

组方:三棱3份、莪术3份、生南星2份、乳香3份、白芷3份、羌活3份、独活3份、赤芍3份、北细辛1.5份、红花2份、生草乌0.5份、生川乌0.5份、皂荚0.5份、鸡血藤3份。

功效:袪瘀消痰、舒筋活血、通络镇痛。

主治:慢性筋伤疾病。

用法:将诸药研为细粉,过60目筛后待用。用3份药粉7份凡士林油。先将凡士林油放入铁锅内加热到80℃,投入药粉搅伴和匀,待温度冷却后装瓶备用。使用方法:将药膏适量均匀涂在纱布或棉垫上,外敷患处,24~36小时更换敷药1次。

方解:慢性筋伤疾病中医亦称为陈伤,一般指急性损伤后失治或治疗不当,而转为慢性损伤。急性筋伤后超过2周以上未愈者,即属于慢性筋伤疾病,慢性劳损而造成的筋伤也属于此类。我们认为“瘀痰阻络”是导致慢性筋伤软组织肿胀、疼痛之关键,而“本虚”则是慢性筋伤疾病的持续性发作之因,“外邪”风寒湿则是慢性筋伤疾病诱发因素。方中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肿止痛,共为君药,《汤液本草》有云“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者,乃坚者削之也。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生南星燥湿化痰、消肿止痛,乳香活血生肌、消肿止痛,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三药助君消肿止痛之功,同为臣药;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二者善行上下,遍祛太阳、少阴之风湿之邪;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北细辛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五药同用有祛风胜湿、活血止痛,可助君臣以祛外邪;生川乌、生草乌大辛大热,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皂荚祛痰通络;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活络;赤芍性寒凉血,亦能制诸药过于辛热,协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袪瘀消痰、舒筋活血、通络镇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棱、莪术的生品及炮制品都有一定程度镇痛作用,同时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延长血栓形成时间,降低全血粘度。生南星、乳香有较显著镇痛作用。羌活、独活、赤芍、白芷均有一定镇痛、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作用。生川乌、草乌、细辛均有明显麻醉、抗炎、镇痛作用。

注意事项: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患处皮肤溃烂者禁用;该方仅供外用,切忌内服。